一、小儿脑瘫是什么
小儿脑瘫是小儿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各种病因所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小儿脑瘫的具体表现多样。在运动方面,患儿会出现运动障碍,控制能力较差,双手不能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甚或不会翻身、坐立、咀嚼及吞咽;还可能出现姿势障碍,姿势异常,稳定性较差,譬如 3 个月头部仍不能竖直或者左右前后摇晃。此外,部分患儿会有智力障碍,少数患儿智力正常,大多患儿智力低下轻、中、重度不等;语言障碍也较为常见,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视听觉障碍方面,内斜视,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较多见。情绪和行为障碍表现为易怒、孤僻,情绪波动较大,甚或出现自伤行为。同时,50% 的脑瘫患儿会发作癫痫,特别是智力重度低下的患儿。
小儿脑瘫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后者又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和新生儿期因素。出生前因素有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子痫前期、多胎妊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带脱垂、胎位异常等。围生期因素包括早产(尤其是<26 周极早产)、过期产、低出生体重、异常分娩、窒息、难产、各种产伤、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新生儿期因素有颅内出血、脑膜炎、胆红素脑病、低血糖脑病、意外受伤、持续惊厥等。
小儿脑瘫的原因还包括母亲因素,在怀孕过程中如果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休克或者吸毒,药物过量等都很容易导致重症感染,妊娠期毒血症都有可能引发脑瘫的问题。放射性照射容易导致大脑永久性脑损伤,或者母亲吸烟、长期服药都会引起小儿发生脑瘫。新生儿因素方面,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也有可能导致小儿出现脑瘫。分娩过程异常,宝宝在生产的时候如果出现了急产、难产、出血性疾病都有可能引起颅内出血,而且产前使用麻醉剂,可抑制胎儿呼吸,造成脐带绕颈,皆可致胎儿脑缺氧。诱发儿童脑瘫的病因主要是先天性异常,比如脑发育异常、四肢性瘫痪,这往往是遗传性的,通常在父母当中有一个是患有偏瘫的疾病。
小儿脑瘫的病因还有产前因素,先天性脑发育不良常因母亲在怀孕时生风疹及其他病毒的感染。特别在妊娠的头三个月,常伴有其他的先天性异常如白内障、耳聋、先天性心脏病,引起严重的新生儿黄疸的胎儿成红细胞增多症,可以造成脑基底核的损伤,出现了核黄疸。产时的因素包括由于产伤造成的脑损伤及脑乏氧症,应用产钳强力吸拉胎儿头部,可使静脉的破裂,造成了颅内的出血,脑缺氧可因于第二产程和第二期不适当的应用镇静或者麻醉导致,脐带绕颈会造成被动性的脑充血,胎儿娩出后长时间的窒息及紫绀者,均容易发生脑瘫。
婴儿脑瘫是引起小儿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表现为运动障碍,可伴随智力低下、癫痫等。脑瘫多见于出生时有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早产儿,其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伴随智力低、癫痫、语言功能障碍等。不同的损伤部位,其表现出来的功能障碍有所不同。此疾病对婴儿日后的生活影响较大,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根据婴儿的现有状况制定合适的康复锻炼,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语言障碍者,可通过加强语言文体和音乐的训练,以提高智能。运动障碍者可通过理疗、按摩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也就是俗称的脑瘫。指出生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觉、听觉及语言障碍等症状。引起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吸烟,饮酒,吸毒、怀孕期间患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等。
二、小儿脑瘫的病因
1. 出生前因素
在小儿脑瘫的形成过程中,出生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宫内感染会对胎儿的脑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使得胎儿面临更高的脑瘫风险。宫内发育迟缓可能导致胎儿脑部发育不充分,为脑瘫埋下隐患。子痫前期不仅对孕妇健康构成威胁,也可能影响胎儿脑部的正常发育。多胎妊娠时,胎儿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部分胎儿营养供应不足,影响脑部发育。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会影响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增加脑瘫的发生几率。脐带脱垂可能导致胎儿缺氧,对脑部造成损伤。胎位异常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胎儿脑部的发育。
2. 围生期因素
围生期的各种情况也与小儿脑瘫密切相关。早产,尤其是<26 周极早产的婴儿,其脑部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出现脑瘫。过期产可能导致胎儿在宫内环境恶化,增加脑瘫风险。低出生体重的婴儿身体各器官发育相对不完善,脑部也更容易受到损伤。异常分娩,如窒息、难产、各种产伤等情况,会对婴儿的脑部造成直接的物理伤害或缺氧损伤。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导致小儿脑瘫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婴儿的脑部功能。
3. 新生儿期因素
新生儿期的一些问题也可能引发小儿脑瘫。颅内出血会对脑部组织造成直接破坏,增加脑瘫的可能性。脑膜炎可能导致脑部炎症,影响脑部功能。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胆红素在脑部堆积,对脑部造成损伤。低血糖脑病是由于低血糖导致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影响脑部发育。意外受伤和持续惊厥也可能对新生儿的脑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4.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小儿脑瘫。母亲因素方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会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增加脑瘫风险。贫血、休克会影响胎儿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吸毒、药物过量会对胎儿造成直接的毒性作用。放射性照射会导致大脑永久性脑损伤。吸烟、长期服药也可能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新生儿因素方面,心肺功能异常疾病可能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进而影响脑部发育。分娩过程异常,如急产、难产、出血性疾病都有可能引起颅内出血。产前使用麻醉剂可抑制胎儿呼吸,造成脐带绕颈,致胎儿脑缺氧。先天性异常,如脑发育异常、四肢性瘫痪等,可能是遗传性的,增加小儿脑瘫的发生几率。
三、小儿脑瘫的症状
1. 运动障碍
脑瘫患儿在运动方面存在明显障碍,控制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双手不能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甚至不会翻身、坐立、咀嚼及吞咽。比如一些脑瘫宝宝即使到了应该学会抓握物品的阶段,却仍然无法做到用手稳稳地抓住玩具等物品。行走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可能需要经过漫长的康复训练才有可能迈出艰难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像正常孩子一样自主地进行坐立、咀嚼食物和吞咽等基本动作。
2. 姿势障碍
姿势异常且稳定性差是小儿脑瘫的常见症状之一。例如,3 个月大的婴儿头部仍不能竖直,或者出现左右前后摇晃的情况。这种不稳定的姿势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观,更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发育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些脑瘫患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奇怪的姿势,如偏瘫姿势,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左右肢体有明显的不对称;角弓反张姿势,患儿四肢肌张力增高,头背屈;舞蹈样手足徐动姿势,患儿表现为不自主的动作,其运动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
3. 智力障碍
小儿脑瘫患儿的智力情况各不相同。少数患儿智力正常,但大多数患儿会出现智力低下的情况,且程度轻重不等,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之分。对于智力受到影响的患儿,他们在学习、认知和理解等方面会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比如在学习数字、颜色等基本概念时,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难以掌握。对于重度智力低下的患儿,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4. 语言障碍
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是脑瘫患儿常见的语言障碍表现。他们在说话时可能会出现吐字不清晰的情况,让人难以理解其表达的内容。或者出现口吃现象,说话不流畅。这不仅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也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患儿可能因为语言障碍而变得自卑、孤僻,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5. 视听觉障碍
小儿脑瘫患儿在视听觉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内斜视是较为常见的视觉障碍表现,即眼睛向内偏斜,影响外观和视力。同时,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也较多见。这使得他们在欣赏音乐、学习语言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比如在学习唱歌时,可能无法准确地跟上节奏,或者对不同的声音难以分辨其来源和含义。
6. 情绪和行为障碍
脑瘫患儿往往容易出现易怒、孤僻等情绪和行为障碍。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或者长时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与他人互动。甚至有些患儿会出现自伤行为,这对他们自身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比如有的患儿会用手拍打自己的头部,或者咬自己的手指等。
7. 癫痫
大约 50% 的脑瘫患儿会发作癫痫,特别是智力重度低下的患儿。癫痫发作时,患儿会出现突然的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极大的痛苦。这也增加了家庭的照顾负担和心理压力。
四、小儿脑瘫能治愈吗
小儿脑瘫完全治愈的可能性极小。小儿脑瘫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可出现肌张力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癫痫、智力低下、发育障碍等多种表现,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及生命健康。
虽然治愈的可能性低,但经积极治疗后能尽可能改善患儿的生活能力。治疗原则是积极选用各种治疗措施以达到减轻伤残程度、促进儿童正常发育的目的,需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长期坚持性康复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药物方面,小儿脑瘫无特效药物,可使用营养神经药如神经生长因子、吡拉西坦片等;肌松药如巴氯芬片、盐酸乙哌立松片等。上述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脑瘫儿童的康复是有用的,一旦确诊应及时进行康复治疗,有可能恢复一些功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早期干预治疗,如对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高危患儿进行有目的的综合康复治疗活动,包括药物干预、早期教育干预、运动发育干预、物理治疗干预、中医推拿干预、音乐早期干预、中药浴水疗等众多方式,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治疗模式和针对类型。
小儿脑瘫早期诊断意义重大,早期诊断可以使患儿得到早期治疗,在疾病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化之前开始治疗,有可能变不治之症为可治之症。早期治疗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婴儿早期尤其是新生儿期,脑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
总之,小儿脑瘫虽难以完全治愈,但积极的康复治疗和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患儿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患有小儿脑瘫时,需及时前往专科医院进行诊治。
五、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神经肌肉阻滞剂、地西泮等药物可以用来缓解局灶性的肢体痉挛。例如,神经肌肉阻滞剂中的 A 型肉毒毒素、化学去神经支配药物苯酚等,对缓解局部痉挛有一定效果。地西泮、丹曲林、巴氯芬等药物可以用来治疗全面性的痉挛。此外,营养神经药物、肌肉松弛药等可改善症状,如甲钴胺,复方维生素 B 等药物可营养脑神经细胞,口服或注射有关的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包括卵磷脂,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各种氨基酸调节脑神经活动的药物,如古立西,脑酶水解片,螺旋藻片,积极补充多种维生素,如 21 金维他,有条件可以交替地使用下面的药物,如脑活素,脑多肽,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胆碱等。脑神经营养药最常用的就是甲钴胺,复方维生素 B。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促进培养的大鼠组织中卵磷脂的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适用于周围神经病变。脑活素是无蛋白质的具有器官特异性的氨基酸和低分子肽组成的注射液,内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单胺类神经递质、肤类激素和酶的前体物,相对分子质量在 10 万以下,易通过血脑屏障。
2. 手术治疗
对于脑瘫引起的肌肉骨骼的病变可以采用肌腱延长、旋转截骨术等手术。药物治疗无效、痉挛型双瘫和轻度四肢瘫可采用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周围神经微创手术可以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性的症状。如周围神经缩窄术可以很好地改善脑瘫患儿的各种痉挛型症状,也就是因肌张力高而引起的肢体活动障碍;而对于智力迟缓、口角流涎、言语不清等症状,以及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些症状。另外,还可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肌腱矫形术等治疗各类型脑瘫,都有理想效果。
3.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文娱体育疗法、心理疗法等,有助于恢复患儿的运动、认知、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功能训练、矫形器的使用、其他辅助治疗等。功能训练有体能运动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体能运动训练培养正常的运动发育,对异常的姿势以及运动模式进行抑制;技能训练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提高生活能力;语言训练主要包括儿童的发音,咀嚼,吞咽功能训练,训练听力和儿童的构音能力。矫形器的使用可帮助康复训练,根据患儿自身情况选择矫形器,以预防畸形、改善功能。其他辅助治疗包括高压氧舱、水疗、电疗等。用游戏的方式引导患儿主动运动,如抬头、翻身、爬行等动作,将康复训练贯穿在游戏之中,以满足训练要求。让脑瘫患儿在大小便、穿衣服、进食以及清洁等日常生活逐步达到自理,是脑瘫患儿最基本的生存训练。增加大关节活动范围,有效预防骨骼变形、关节挛缩等,以提高患儿的移动能力。
六、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方法多样,目前国内主要采用 Vojta 法、Bobath 法、Rood 技术、PNF 技术等。这些训练方法能够促进孩子主动运动以及主动功能的发育,抑制异常姿势的发育,进而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患儿后遗症。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功能训练、矫形器的使用以及其他辅助治疗。
功能训练:
-
体能运动训练:针对各种运动障碍和患儿的异常姿势进行物理学治疗,比如采用 Vojta、Bobath、上田法等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正常的运动发育,对异常的姿势以及运动模式进行抑制。
-
技能训练:重点是训练上肢和手的精细动作,提高患儿的生活技能。
-
语言训练:包括听力、语言、发音、咀嚼、吞咽等功能的协调训练。
** 矫形器的使用:** 在功能训练中配合使用一些支具、辅助的器械,帮助康复训练。矫形器具有稳定和支持、固定和保护、预防矫正畸形、减轻承重、改进功能等作用。例如,通过限制关节的异常活动或运动范围,稳定关节和辅助身体承重功能;对病变肢体或关节进行固定和保护以促进病变愈合;在儿童生长阶段,可矫正因肌力不平衡、骨发育异常或受外力作用产生的畸形;减轻肢体或躯干长轴的承重;改进残疾人的步行、饮食及穿衣等各种日常生活、工作的能力。但矫形器并不是适合于任何脑性瘫痪的患儿,使用前一定要认真检查、评价,确定患儿是否需要,在医生或康复训练人员的指导下应用。用户要定期检查器械是否合适,有无破损,及时整修,避免出现其他损伤。
** 其他辅助治疗:** 包括高压氧舱、水疗、电疗等。高压氧舱可改善脑细胞供氧,促进康复;水疗和电疗在降低肌张力、改善阻力方面有一定效果。
总之,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责任编辑:韩亚飞
本文地址:https://www.ght120.com/article/156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