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童年
似乎都离不开“长高”的话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家长也开始越来越重视
孩子的身高
然而在这一生
只有一次的长高路上
很多家长却一不小心“踩了坑”
长高误区
误区一: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意思就是,如果母亲的身高不高,子女的身高肯定也不会高。这个锅妈妈表示绝对不背。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研究所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显示:
男女性身高的遗传度分别为0.89和0.87,男女性的身高、坐高和体重指数的遗传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身高的遗传影响是不相上下的。父母共同决定了孩子约 70%的身高。
误区二:爸妈高,孩子一定矮不了
很多家长觉得父母都高,孩子肯定不会矮到哪里去,或者认为自己身高很矮,孩子也高不到哪里去,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相对片面的,遗传因素只能决定身高的70%,后天的因素也占到了30%,最终决定孩子最终的身高能否达到理想身高。换句话说,遗传决定孩子身高的发展潜力,而外界环境因素决定遗传潜力的发挥。
2017 年《中国儿童身高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54.2%的儿童当前身高水平没有达到遗传身高,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孩子居然连遗传身高都没有达到!所以爸妈们不要忽视了后天的努力。矮个子爸妈通过后天努力也是有机会实现身高“逆袭”的!
误区三:孩子是“晚长”
二十三“窜一窜”
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现在矮,是长得晚,以后会长高的,毕竟不是还有老话二十三“窜一窜”。这是因为以前生活水平有限,物质营养供给欠缺,孩子出现“晚长”。
而现在的孩子更多的是营养过剩,发育普遍提前。一般男孩骨龄在16-18岁,女孩骨龄在14-15岁时,生长板软骨细胞便会停止增殖,身高增长停止。
“晚长”医学术语是“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顾名思义,指孩子的青春期猛长和性成熟时间比同龄人出现晚。“晚长”的孩子通常有两个特点:骨龄正常或落后于年龄;一般有家族史,比如父亲到高中或者大学后才猛长个,母亲月经初潮在15岁以后。
有这两点还不够,要科学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晚长,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如果检查都正常,排除了其他病因可能,家长才可以选择“等等看”。
更多等待晚长的孩子,等到“迟迟不长”,再来医院检查,骨骺闭合或者接近闭合,已经被断送了长高的机会,无力回天。
所以家长发现孩子个子矮,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专科门诊就诊,不要盲目等“晚长”,错过孩子最佳生长期,造成终身遗憾!
误区四:长得慢,补一补
很多家长常常认为自己孩子长得慢,是因为缺乏营养,需要“补一补”。对3岁以内的儿童而言,营养是决定长高的重要因素,对3岁以上的儿童却作用有限。
盲目进补,孩子体重蹭蹭往上涨,身高却跟不上体重变化,变成“小胖墩”,严重妨害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骨龄提前,骨骺线提前闭合,影响长高,反而适得其反。
另外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补充各种号称能增加身高的补品,比如:小公鸡、蜂王浆、黄芪、人参、燕窝、冬虫夏草、雪蛤、牛初乳等。
这些补品中可能含有较高水平的性激素,长期摄入可能对儿童性腺产生兴奋作用,进而造成内源性性腺激素水平升高,性发育提早。
也许能让孩子在短期内看起来长得更快了,但很可能会导致提前发育、骨骺提前闭合。这样无异于拔苗助长,容易导致孩子身高不如其他孩子、甚至长不到原本有潜能达到的身高。
误区五:男孩变声,女孩来月经
才开始发育
有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女孩月经初潮是青春期来临的重要标志,月经初潮会带来身高和体重的快速增长。
实际上,女孩是以乳腺的发育作为青春期开始的标志。如果月经初潮来临,表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中后期,是个体发育已近成熟的标志,此时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明显放缓并趋于稳定。一般来说,女孩子来月经以后,可以长高的空间也就是5~7cm。
男孩青春期开始发育的标志比较隐蔽,男孩出现变声、痤疮、长胡须或者喉结等,表明孩子往往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中后期。身高突增高峰期已过,身高的增长空间已经很少了。
专家提醒:
现在是夏天
要抓住夏季长高季
及早干预治疗很重要!
注明:文章部分内容或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ght120.com/article/156153.html